首页 > 九游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
AG九游会官方入口|城细微处见精神 忆革命老人赵福增同志二、三事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1:33    次浏览

说起赵福增同志,这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,很多人感到陌生。但一提起老所长,凡在柴达木工作过的,现在年龄四十岁以上,恐怕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我有幸与赵福增同志一起共事二十多年,他的一言一行,一举一动,至今鼓舞着我,激励着我。从他身上,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柴达木人艰苦奋斗,开拓进取的柴达木精神,也看到了一位共产党人为社会主义事业默默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。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,献给了柴达木盆地。他多次评为州、县先进工作者、“瀚海精英”等荣誉称号,青海日报曾多次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。这里记叙的是我亲身经历的几件事。事情虽小,却能折射出一位革命老人的高尚品德和情操。他当官不像官赵福增同志是随解放大西北的解放军部队进入青海的。二十世纪五十所代,赵福增同志从部队转到地方工作。先后在乌兰倒茶卡旅社当经理,州招待报当过所长。但他从不居官自傲,做官当老爷,坐在办公室指手划脚,处处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。一九六五年,我们几位刚从西北局机要培训队毕业的学生,被分配到海西州委机要室工作。十月二十八日从西宁乘汽车,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(由于当时新藏公路是沙石路面,所乘汽车是解放牌汽车改装的轿子车,车况路况都很差,到当时的州府所在地大柴旦,需要三天时间),晚上九点多才到了茶卡。我们带着介绍信去登记房间,见一位女服各员给旅客登记房间。每登记一位,那位老同志就把客人领到房间去。轮到我们六位,我们是第一次出远门,想住在一起有个照应。服务员满足了我们的要求,就登记在一间有十多个床位的大房间。那位老者就把我们带到房间里,房间里已住了几位老乡,听他们讲,他们是挖金子的。老者关照我们晚上注意炉子,不要让煤烟熏着了,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,洗洗脸赶快到餐厅吃饭。当我们到餐厅后,见那位老者忙里忙外,跑前跑后给客人递茶送饭。老者端着一个大木盘,盛着六碗热腾腾的面条,暖暖身子,望着老人慈祥的面孔,我们这些远离父母的年青人都有点他乡遇故人,宾至如归的感觉,不由得肃然起敬。后来一打听,才知道那位老者就是茶卡旅社的经理赵福增同志。七十年代初,赵福增同志因工作需要,调任州招待所担任所长。我们又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(当时州委和州革命委员会下设一个办公室,我先后做过机要员,档案员、秘书工作)接触的机会多了,他环境变了,地位变了,但艰苦朴素,任劳任怨,普通一兵的本色仍然没有变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州招待所只有十几排土木结构的平房。老所长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拿着大扫把打扫院子,小院虽然简陋,但经常打扫得干干净净,利利索索。上午除了政治学习或办公室有事找他外,几乎大部分时间他身穿退了色的蓝中山装一头扎在温室里,与种温室的农工一起翻地种菜,浇水施肥,掐尖打叉,务弄蔬菜。每到夏季,温室里黄瓜、西红柿、辣椒,茄子等细菜应有尽有,弥补了当时蔬菜供应奇缺的不足,为保证州上各种大型会议召开,搞好伙食供应提供了物质基础,做出积极贡献。也为德令哈地区生产时令蔬菜创出了一条路子。每逢州上召开各种大型会议,老报长几乎每餐饭都在餐厅帮助炊事班收餐卷,帮助服务员为与会人员沏茶端饭。 每到冬季来临之际,老所长亲自检查每个房间的烟筒、炉子、火墙。发现烟筒坏了,就爬上爬下一一更换;火墙积灰了,就一勺一勺把灰掏出来;哪个炉子坏了,他就和些泥巴泥好。招待所多少年来,冬季未发生过一次因炉子、烟筒漏气而煤气中毒的事情。他总是吃剩饭州招待所在常人看来,那是一个肥缺。尽管七十代由于“文革”造成的破坏,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,生活物资极度贫乏。但招待所鸡鸭鱼肉、山珍海味应有尽有。在那里工作,特别是当个领导,吃香喝辣的应该不成问题。但赵福增同志在招待所工作了几十所,从来没开过小灶,吃过一口遍食。没有会议时,开饭时有好菜先应过往客人,他同招待所的同志一起,有什么剩余的菜就吃什么菜,从不讲究。遇上州召开大型会议,他和服务员为就餐人员端茶送饭,直到与会人炽吃完饭后,他悄悄地坐在餐桌旁,拿起别人掰剩的镆馍馍、剩下的盆底米饭,就着桌子上剩的菜大口大口的吃起来,吃饱后再同服务员一起收拾碗盘,以备下顾再用。部经有几次他正在吃剩菜,被参加会议的同志和工作人员看到了,大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,你吃剩饭就不怕传染病吗?他乐呵呵地说:我吃了多少年剩饭还不好好的吗?这些剩菜剩饭其实没有动过一筷子,倒掉仍掉多可惜。我实际上吃的和参加会议的同志一样的饭菜,只是他们先吃,我后吃罢了,那有什么剩菜不剩菜呢!在他的带动下,招待所从管理人员,到炊事人员,没有一个搞特殊的,剩什么菜就吃什么菜。有时候什么菜都没有了;大家就切点葱花,下点面条填肚子就行了,没有一个人发过牢骚或讲怪话的。对公家的东西他总是那么抠老所长的抠在当时是出了名的,谁想从他手里点东西,从他眼皮底下拿点东西比什么都难。记得有一次,他的一位老战友家里来了客人,老战友打发孩子给赵福增同志说从招待所餐厅买一块酱牛肉,以后他来结帐。赵所长算是给了很大面子,让管理员检称了一块肉(在当时也就值个二八毛钱),还再三交待,过后一定要来交钱。那过老战友第二天中午到招待所就餐时,赵福增同志着大家的面又提起了酱牛肉的事,老战友立刻找管理员补交了牛肉款,并把收据交给了老所长,两位老战友会心地笑了,同桌就餐的同志一致称赞老所长的认真定神。还有一次,1967年招待所第一幢楼房竣工了,正赶上州委州政府要召开全州农业工作会议。州上决定要让代表住进楼房,时间紧,任务急,单靠招待所几十个人是完不成任务的。时任办公室主任的党国瑞同志当机立断,动员全办公室的人除留下值班的外,从领导干部、一般干部到司助人员一起到招待所参加劳动。男同志到楼上搬床和桌凳,女同志抱被褥,招待所服务员整理房间。用了整整两天时间,任务全部成,招待所面貌焕然一新,保证了会议的如期举行。在劳动过程中,许多同志与老所长开玩笑说,我们干了这么多活,该犒劳犒劳大家,给吃一顿吧?老所长笑着说,茶水管饱吃饭就免了,干完活各回各家,吃自己的饭踏实、自在,别人也不会指脊梁骨。组织让咱这个家,就不能大手大脚。否则公家就让大家吃光了,你拿一点,他拿一点,早就让从家挖空了。想吃到我家来,包大家满意。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做的。每年春节,我们办公室的同志到他家拜年,他总要准备酒菜,留大家吃点喝点,要不他还不高兴呢!在岗位时如此,退下来仍然如此。前几年,我曾陪州委、州政府领导和老干局的同志春节前看望休老同志,每到他家,他总是摆着一桌酒菜,盛情款待领导。若要不吃他几口菜,喝几口酒,他就叨唠个没完。坐下来陪他喝几盅,他就特别高兴,说当领导的还记他们这些老柴达木人,我们也时刻关注着柴达木的开发和建设,柴达木经济和建设每闪进一步,我们也由衷地高兴。说得大家心里都热乎乎的。在结束我这篇拙作的时候,我想再说两句,作为文章的结尾。祝愿柴达木的开发和建设蒸蒸日上,祝愿赵福增等老一辈柴达木人健康长寿!